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之一,再次回到聚光燈下。2015年至202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曾多次涉及到鄉村旅游相關內容。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重點提到了“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和“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三項內容。《鄉村振興促進法》明確規定,各級政府應當發揮農村資源和生態優勢,支持紅色旅游、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鄉村產業發展,支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重點村鎮等建設。這樣看來,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未來的3個“五年”,還是農村產業支撐的主力軍。
近些年,隨著鄉村旅游發展不斷提速,市場不斷繁榮。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鄉村旅游總人次為30.9億次,鄉村旅游總收入1.81萬億元。特別是受疫情影響后,鄉村旅游逆勢成為率先復蘇的旅游市場。
鄉村旅游,走到今天,拼的是前期的策劃、規劃設計,精準施策。沒有科學有效的策劃、規劃設計,就沒有鄉村旅游的持續發展。策劃、規劃設計,為鄉村旅游提供方向和模式,是鄉村旅游的戰略指引和建設綱領。沒有策劃、規劃設計,鄉村旅游就無從談起。
鄉村旅游,簡單來說就是利用鄉村資源,開發旅游產品,滿足多方需求。但是,單一、平庸的(農業規劃、旅游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產業規劃等)規劃思路,難以適應,目前的現實和市場需求。必須采取,跨界融合的策劃、規劃設計手法,來做一套全方位、多維度的可行性解決方案。
跨界融合的策劃、規劃設計手法,一定要有基礎,必須按照這個思路,即:利用鄉村的“五風”資源,開發出具備鄉村特色的“五味”產品,滿足人們的“五生”需求
鄉村旅游策劃規劃的核心要素
風貌——鄉村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是區別于城市、吸引城市人群的核心事物。
風俗——鄉村資源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鄉村旅游最核心的資源。
風物——是當地特產和生產生活器具,是人類在長期活動中所創造出來的產物,如農具、水井等。
風情——風土人情,各地風土人情不盡相同,具有地域特點的生活環境、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等方面。
風味——各地鄉村最具誘惑力的特色餐飲美食。
存點古味——鄉村文化保護和傳承歷來是鄉村旅游開發的重點,對于承載著這些文化的各類古建,有著自己的歷史故事,也應當得到相應的保護,存留當地的古味。
留點土味——鄉村旅游開發不是大修大建,推到重來,一切照搬城市旅游,保留土味是保留鄉村質樸、鄉土的氣息和氣質。
帶點野味——鄉村與田野,鄉村與田園始終密不可分,野是要有鄉村野趣、自然的鄉間氣息。
顯點俗味——千百年來的農耕文化積淀形成的鄉村獨有的文化特性,其中有歷史、有故事、有情趣、有風俗。這種俗味對于我們現代人彌足珍貴,也是城里人所夢寐以求的。
沾點洋味——引入時尚化、現代化、觀賞化元素,一方面改善鄉村人居環境,一方面提升鄉村旅游舒適度。
生存——旅游開發不能忽視原住民以及與之生命攸關的生存問題。
生態——鄉村具有城市不具備的良好的自然環境,生態是人們對鄉村最原生的需求。
生產——生產是鄉村旅游開發者、建設者、運營者和農民等多方的第一需求。
生活——滿足農民提高生活質量的需求,也滿足城里人體驗鄉村生活的需求。
生命——鄉村旅游過程中的康養、休閑、研學、運動等旅游形態,無疑讓生命質量得到提高,也是一種生活品質的改善。鄉村旅游向深度發展,農民也應當享受更高層次生活品質。
只有這樣,才能從產品創新、業態創新、效率創新上,進行跨界融合,重塑產業業態,衍生出:農文旅、農商旅、農康旅。
跨界融合的策劃、規劃設計手法,讓新項目能夠形成豐富的活動、深度的體驗、多元的形態,打通消費鏈條,真正帶來“真金白銀”的收入,助推鄉村旅游朝著精品線路發展,促使鄉村經濟的發展。
聲明:圖片及文章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