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第三大礦業大國,全國擁有大小礦山約15萬多座,單一型的礦業城鎮就有200座左右,非單一型的則為數更多,這些城市中,有七八成已進入成熟期或衰退期,歲月流逝,因資源枯竭而被廢棄的礦坑也越來越多。
多礦坑在開采之前往往是青翠的山林,多年的挖掘不僅使植被蕩然無存,將山峰削平,平地再繼續下挖,形成凹陷的大坑。它們很多地形復雜,結構不穩,形成粉塵、積水、滑坡、土壤板結、重金屬污染、地下水污染等等嚴重的問題。
這些廢棄的礦坑,要如何重生?
礦坑廢棄——上海佘山世茂深坑酒店篇
世茂深坑洲際酒店位于上海松江國家風景區佘山腳下的天馬山深坑內,它是二戰時期,日本在侵略中國時挖下的廢棄的采石場,世茂深坑洲際酒店遵循自然環境,一反向天空發展的傳統建筑理念,向地表-88米開拓建筑空間,成為人類建筑設計理念的革命性創舉。
深坑酒店高約70米,共 19 層,其中坑表以上 " 露出 "3 層,屋頂則是8000多平的 " 空中花園 "酒店客房沿崖壁而建,面向橫山,,充分彰顯“融于自然”的設計理念。主樓使用玻璃和金屬板材,曲線的立面形式源于“瀑布”。
另外,設計團隊巧妙的結合了中國傳統“太極”中陰陽的圖形和概念,在酒店的左翼和右翼采用了非對稱的平面組合,形成“S”狀。采用每兩層平面變化形成整體建筑三維的巧妙變化。這個設計概念從始到終的貫穿了整個酒店的設計,也非常自然不造作的形成了“世茂深坑酒店”的獨特形態。